我们穿过火锅一条街,发现这个被遗忘的“星光工厂”
从蹒跚起步到高光时刻
在刚刚过去的假期里,三部同为国庆档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共同创造了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刷新历史纪录。
而《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影片如同一张成绩单,展示着中国电影行业里仍有一些优秀的导演、演员、编剧和制作班底。
从中影、上影、潇影、长影、八一、峨影、西影、珠影,到华谊、光线、博纳这样的集团;从搬着板凳看的坝坝电影,到豪华配置的IMAX影院;从“草台班子”到现在的国际化大制作;从10年前开始到今天,内地电影票房从43亿猛增到609亿。如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慢慢变成大众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也承担着越来越重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力。
我们享受着这样的“高光时刻”,也忍不住想起中国电影“蹒跚”的起步。
● 峨眉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峨影厂”)于1958年成立,厂名由郭沫若亲笔题写。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上世纪80年代,峨影厂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拍摄制作共计400余部影视作品,多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主。知名导演米家山、韩三平,著名演员张国立、张丰毅、潘虹、欧阳奋强等都从这里走出去。
在那个“场坝电影”为人们饭后主要娱乐的时代,峨影厂不仅是四川人最为熟知的地方,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制高点”。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经历过90年代电影的低迷时期,峨影厂也变更为峨眉电影集团。从以前制作拍摄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影片诸如《红衣少女》、《焦裕禄》、《顽主》,到慢慢参与进新时代电影公司的制作中诸如《让子弹飞》、《芳华》、《红海行动》……
从电影的发展转变中来看,更加国际化的电影制片公司的全新模式,已经取缔了以往电影厂的运作模式。但对于“老一辈”而言,峨影厂仍然是最难忘的经典之地。
有人说,在电影史新一轮“浪潮”来临时,以往的老电影厂都卸下了自己身上的“历史任务”。制作电影的形式开始飞速的迭代,新旧间的传承,让中国电影有了蜕变的契机。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峨影厂的“闪光过往”
从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开始,峨影厂变成了人们心中的“造星工厂”。电影《顽主》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由张国立、葛优、梁天、潘虹主演。
● 图片源于网络
米家山在选角时,先是看到葛优朋友来应征,从合影中看中了后排的葛优,才定下他出演杨重一角。也是因为这样的机缘巧合,让葛优拿下了1989年的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同时米家山也获得当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 图片源于网络
除了米家山,提到峨影厂不得不说的还有著名导演韩三平,从一个普通的照明工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历经35年,是他与电影共同经历磨炼的漫长历程。
1985年,韩三平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回到峨影厂成为办公室主任。与此同时,他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金鸡奖和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大会。这也使得他在中国电影界享有一定声誉。此后出任中影集团董事长及其一系列“履历”都是众所周知了。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当然,从峨影厂走出去的电影人及优秀电影都不止于此。由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在当年,更是斩获金鸡奖与百花奖双项大奖。峨影厂赋予这些电影人身上共同的特性,无论是往日还是当下,他们身上那种热爱影视创作的精神,坚持投身于塑造角色与时代的职业特质是根植于他们本性当中的东西。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而对于成都人来说,峨影厂的这些“闪光时刻”从未蒙尘。即便如今制作厂的厂房开始荒废,也不具备以往的制作功能,但全新的峨影集团仍旧传承着“电影梦”。
与此同时,峨影厂也变成了成都的一个“文化地标”。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有点不同的“文化地标”
峨影厂的旧址仍在,以前拍摄的影棚及道具都已经荒废在厂房内。但是峨影1958电影城依然活跃,住在这一道的居民亲切的称它为“花园电影院”。
峨影厂不断扩容着周边的生活区,从电影院到餐厅、到旧址文化地标,再到周边形成的火锅一条街,完善出一个烟火气息十足的“生活社区”。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我还记得年轻的时候看电影,是那种在场坝上拉一块布投影到上面。人们吃完饭就看看电影聊聊天,这似乎是我们那时候唯一的娱乐方式了。”住在这里的老居民说。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峨影厂里的居民小区散发着一种“旧时魅力”。建筑的外立面虽然没有久远的历史特征,但是流动在这片区域的时代痕迹从未消散过。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峨影厂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能给人‘摆’几天的地方,想想那时候我们这里走出了这么多大明星,看看那‘贾宝玉’不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且跟现在城市里新出来的那些地标相比,我还是喜欢这!还是这个地方舒服。没有太多人打扰,周围也有很多方便生活的去处,闲了没事出去遛遛狗,在家里写写毛笔字,我感觉这样的生活太安逸了,你说是不是嘛。”住在峨影厂小区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对我说。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的确,即便是厂里废旧的道具、厂棚随处可见。这些老旧的东西在时间的年轮里积压下了不少灰尘,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仍然乐得安逸。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相比现今成都市内的各个地标,峨影厂似乎略显“破败”。还未修缮的整个厂房透着一些历史车轮碾压过后的荒凉,但峨影厂这片区域又是成都著名的“火锅一条街”。
结束了往日厂内的星光熠熠后只剩寂静,而这种“瞩目”过后的寂静与今日厂外车水马龙的市井景象,在时间中不断交织,摊开一副“生活百态”的长卷,也在这条时间轴上以不同的姿态奔向前去。
这种“鲜活”与“荒芜”所带来的冲突和共生,反而让峨影厂变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然后呢?
去峨影厂拍摄当天,在厂里遇到一位带着相机四处游逛拍摄的老人,他是位几十年前在峨影厂里工作过的“小角色”。聊起来时他笑称:“我的工作实在不值一提,那时候我做的都是搬道具的活。”现在他生活居住在西安,女儿在成都,每每来成都总会抽时间再来峨影厂转转。
我想这是一种岁月赋予人无法割舍的“情怀回忆录”。它记录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记录了一代人的回忆和一座电影厂的往昔与今日。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当我们面对那些在往日时光里已经蒙尘的建筑,当我们面对那些已经失去使用功能的老建筑。应该以哪种形式将它妥善的“存放”?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我们应该如何考虑时代、个人、历史、瞬间,以及土地之间的关系?那些在过去星光熠熠的事物,在时代飞速向前的脚步中逐渐被“替换”的时候,是否应该只保留或铭记它的“印记”,而忽视这些“老建筑”与新城市和谐相处的平衡点?
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不停思考并发起叩问的命题。
● 拍摄:雨婷©一筑一事
延伸阅读
还有哪些“老地方”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邱子
撰稿 | 邱子
摄影 | 雨婷 ©一筑一事,或来自网络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